首页> 心理> 马丽霞心理健康系列|叙事疗法:人不是问题,问题才是问题

马丽霞心理健康系列|叙事疗法:人不是问题,问题才是问题

收听:

  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如果不懂精神分析、行为主义、人本主义就会被认为基础打得不牢,不知道弗洛伊德、华生、马斯洛就好比心理学是体育老师教的,当然这是个玩笑。作为从事心理治疗多年,接受过许多专业培训的从业者来说,也同样被后结构主义之叙事治疗的理念所吸引。今天跟大家略做分享。

  我们怎么来理解后结构主义呢?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呢?

 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角色和规范,重视客观诠释的意义,依据规则或规范来决定个人生命价值,重视专家知识所建构的理论概念,认为唯有经过高度训练的专家,才有权力精准地进行解读和解释,并由此断定个人的生命价值。

  后结构主义则重视特定细节和特殊事实,推崇多重观点的多元故事,强调社会个人的生活是有价值的,并被赋予个人诠释带来的意义,重视本地知识或人的内在知识的贡献,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解读,并经过行动和述说故事来建构自身的生命意义。

  后结构主义涉及了哲学、社会学、与人类学等不同领域,更贴近大众化,更易普及。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存工具和生活智慧,希望更多的人遇见它,学习它,使用它,爱上它。

  叙事治疗的世界观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“把人和问题分开!人不是问题!问题本身才是问题!”

  从这样的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世界,就有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的体验。

  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麦克怀特曾说:“心理治疗,是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,让来访者看见更喜欢的自己。”

  如果一个人不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世界,又会讲出怎样的人生故事呢?不是实现了换个角度看问题,而是多个角度看问题,该有多少惊喜在前面等着我们。

  按照我们的文化、社会、主流价值和生活的环境总是让人按照标准做事,事情没做好就做不了“好人”就“不被喜欢。而用叙事治疗的观点就不断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。

  咨询室里的故事。一个高二的学生,学习成绩好,性格也开朗,将要上高三了,想趁暑假放松一下,家庭就组织了自驾游,不幸的是出了车祸,几乎毁容,不得已休学一年,经历了多次大的手术,包括面部整形,复学后面临学业问题,人际关系的问题,还要抽时间做修复手术,这个男孩讲述车祸经历时,一直低着头,声音低沉,几度哽咽,谈到进到教室,特别害怕同学用诧异、关注的目光看待自己,怕同学们问,又怕回忆痛苦,更怕影响别的同学心情。当我让学生抬起头来,仔细看才发现眼镜后面的眉骨还有缺损,说放假了还要去北京做手术,父母描述说车祸后孩子受了很多罪,像变了个人似的,让人心疼又心焦,不知如何帮到孩子。这就是叙事治疗的主线故事。

  我听了这个故事和看了孩子的脸后,发自内心感叹现代整形科学的先进技术,更加敬佩学生一年来承受了这么多的心理痛苦、手术痛苦,更是看到学生为他人着想之心。当我表达这些之后,当事人整个人开始抬起头来,声音也有了生气,整个人放松了很多。我邀请来访者把自己的故事改版一下,再次叙述,主题是所有的苦难中都有“礼物”。

  于是,有了下面的故事。车祸后,自己频繁出入医院,做了多次手术,见了很多全国权威专家,了解了很多医学知识,萌发了学医的念头,渴望成为一名技术高超救死扶伤的医学专家。所以复学后学习劲头更大了。还有,经过这样的大事后,家庭成员关系更密切了,妈妈也不像之前那样眼里只有成绩了,家里充满了健康更重要的氛围,爸爸也注意锻炼身体了,改掉了很多不良生活习惯。这就是叙事治疗中的“支线故事”。

  我又建议,如何给关心关注你的同学们将一个励志的故事呢?于是,另一个支线故事诞生了。“哥们儿在一年前出了一场车祸,面目全非,做了多次手术后才有了人样,没下到你们吧。”

  瞬间,曾经开朗幽默的大男孩回来了。

  这一切一切,体现了当事人的太不容易。

  再分享叙事治疗老师讲的一个故事。

  告诉大家什么叫做“把人和问题分开”。一个5岁男孩进了市里最好的学前班,老师要求非常严格,开学三周之后,孩子因为每一、两分钟就想尿尿而无法坚持上学。医生的诊断为儿童神经性尿频。

  在叙事取向的心理咨询中,孩子发现自己身体里,有两个捣蛋鬼,一个叫“紧张”,一个叫“害怕”,还有个同伙叫“不停地想尿尿”。

  你会发现,这个孩子的做法,就是把自己和问题分开来,他拒绝了医生“神经性尿频”的诊断,不认为“不停地尿尿代表我生病了”或者“不上学就不是乖孩子”,而是坚持自己的见解,对他现在面临的问题发展出来了自己的应对策略,这是非常聪明和有勇气的。

  看,孩子受主流文化影响小,更容易做到“人不是问题,问题才是问题。

相关音频推荐